English

出版理应拒绝“隐私”

1998-09-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继前段时期名人传记的热销之后,市场上一些反映个人隐私的图书越来越多,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绝对隐私》一书自今年5月份出版以来,发行量已突破5万册。而随后出版的《单身隐私》、《非常稳私》等同类书的销量也不错。

这类通过作者的“采访”、“调查”,将一些隐去姓名的男男女女的属于个人秘密的情感和行为展示于众的书,牢牢抓住了人们猎奇的心理,详尽地描述了“私人化”的内容如三角甚至多角的令人心力交瘁的爱情战斗。这类书中的被调查者大多属于白领阶层,男士大多风流倜傥,女士也多美丽可爱。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稳私”,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确会感到好奇,此类书的热销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类书的畅销也是有原因的。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使人们的内心极需要情感的沟通,因此向陌生的调查者倾诉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在传统的价值观遭受冲击,人们无法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时,就会渴望寻找参照和比较,“隐私”类图书为他们通过这一形式走近他人心灵,探求契合点提供了可能。

但是,这种以“社会调查”的名义所展示出来的情况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吗?看过该类书的人会发现,书中所描写的“活生生的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物”都惊人的相似,跳不出同一个模子,只是经过作者的润色后,都蒙上一层朦胧凄美的光环而已。透过这光环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幼稚的爱情至上主义和丑陋的爱情实用主义。这种以精致个案建筑的社会模型会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赵旭东对这类书的第一评价是“滑稽”。他认为,“社会现象调查”属于社会研究的范畴,但此类书科学性较差,只是文字样式的翻新,有些则完全是从猎奇出发,以有趣的个案来涵盖全部社会现象,而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却会对社会道德产生误导。他还说,以迎合问话人的目的来回答的内容,未必是真实的情况,以不科学的方法得到的“调查结果”,其可信度值得怀疑。因此,“绝对隐私”未必是真稳私。

业内人士也指出,这些“隐私”类书籍的作者大多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并且此类书中有很多“触目惊心”的内容,多是畸形情感的表白,是否适合出版披露值得商榷,更不要说将其作为畅销书来加以商业炒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